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肺癌不會傳染

一般肺癌的病人通常都會咳嗽,身為肺癌病人的家屬、親友需不需要擔心與肺癌病人共處時會被傳染呢?

八十歲的癌症病人都還有機會接受化療

鄭春鴻主任:現今化學治療對於肺癌上成效如何?

黃崇仁醫師:肺癌新藥不斷的被研發出來,這幾年大概有超過十種以上的新藥進入到肺癌的醫療市場。這些新藥與傳統的藥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最主要的差別是新藥的副作用通常比傳統藥少很多,以前曾聽一些親戚朋友提到說接受化學治療後,頭髮掉光光、吐得很厲害、人虛弱得相當不舒服。新藥的副作用大幅減少,那些不舒服的情況在新藥的治療上已經較少發生,同時它的控制率比以前傳統藥來的提高,所以這幾年的肺癌治療,即使是一個八十歲的老先生都還是有機會能夠接受化學治療。

鄭春鴻主任:肺癌在近年來有沒有較具成效的新藥?這些新藥的作用與機轉是什麼?

黃崇仁醫師:這幾年許多肺癌病人會問到艾瑞沙。它是屬於標靶治療的新藥,好處是直接以口服的方式投與,讓病人拿藥回家吃就可以了,不必跑來醫院打針;另外的好處就是副作用比較小。但是研究指出,這個藥物並不比目前的化學藥物有較好的療效。艾瑞沙是非常昂貴的藥品,目前健保給付方式是認為第三線病人在前面二階段的化療效果不好才使用,它的效果並不比一般新藥來的好,所以建議病人依照一般化學治療的順序較恰當。

與肺癌病人共處基本上不會被傳染

鄭春鴻主任:一般肺癌的病人通常都會咳嗽,身為肺癌病人的家屬、親友需不需要擔心與肺癌病人共處時會被傳染呢?

黃崇仁醫師:假如病人單純只有肺癌,事實上是沒有傳染的問題。但是在台灣有一部分的肺癌病人合併有肺結核,這在診斷上需要非常小心,但是這個比率並不高,因此跟肺癌的病人生活在一起,基本上是很安全的。反而是肺癌病人通常抵抗力比較差,肺部容易受感染,因此病人在化學治療之後,要注意有沒有發燒、痰有沒有變得比較黃稠、是不是變得比較喘、或咳嗽有加劇的情況,假如有以上這些情況,就要比較小心是不是在化療後發生合併感染的情形,這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地方。

鄭春鴻主任:一個人有哪些症狀必須馬上儆醒到有得到肺癌的可能?

黃崇仁醫師:很多肺癌的症狀並不是那麼的典型,不過有一些症狀在發生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比如,你是一個老菸槍,雖然咳嗽沒有那麼厲害,但卻一直沒有改善、體重有減輕的情形,或者是咳嗽當中帶有一些血絲,甚至在某個地方有不明原因的肢體麻痺,或是手腳無力,此時就要擔心是不是有肺部的腫瘤。

鄭春鴻主任:本院是癌症專科醫院。其他的癌症病人,在住院或治療期間,有可能會有哪些關於肺的問題?

黃崇仁醫師:病人在化學治療當中發生血球下降的情形時,容易合併肺部的感染。病人常會詢問醫師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可以定義肺部的感染?也就是究竟為普通的感冒還是厲害的感染?
 我們可以從病人的症狀討論,假設病人只是輕微的咳嗽,痰沒有明顯的變黃、沒有明顯的發燒、發冷……的症狀時就不是那麼的要緊。但是假如病人有明顯的發燒、咳的比較厲害也比較喘、痰變的多且黃。此時就可能是肺部受到感染,必須進一步做胸部X光片檢查確認胸部感染的徵象。

鄭春鴻主任:當癌症病人肺部受到感染時,通常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黃崇仁醫師:肺部發炎是一個癌症病人很常見的問題,嚴重時會造成病人呼吸衰竭,造成生命危險的狀況,此時病人可能就要插管或使用呼吸器。所以我都會提醒病人在有呼吸道感染的徵象時要儘早就醫,使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才不會造成生命的危險。

鄭春鴻主任:肺部在我們人體佔的空間很大,有很多的癌症都會轉移到肺部。請問有那些臟器的癌症會轉移到肺部?
黃崇仁醫師:有哪些臟器的癌症會轉移到肺部呢?其中有幾個比較大宗的是肝癌、乳癌或腸胃道癌比較容易轉移到肺部去。其他特別像是骨癌,也是容易造成肺部的轉移。當其他器官的癌細胞轉移到肺部去時表示預後會比較不好的徵象,也就是治療比較困難,那病人在轉移之後體力會變差而造成身體的情況持續惡化,所以當癌症病人有肺部轉移的情形時是表示預後不好的一個徵象。

鄭春鴻主任:對於其他癌症轉移到肺部時,本院胸腔內科醫師如何來幫助病人呢?

黃崇仁醫師:首先必須確定肺部的癌細胞是否為轉移?可以經由支氣管鏡、超音波來幫病人做切片。很多病人會問,這樣的切片會不會造成腫瘤的擴散?假設這是惡性腫瘤它就會不斷的擴散、不斷的壯大自己希望到其他地方去增加它的影響力。所以基本上來講,切片會造成擴散的機會不是說沒有,但機會很小。切片是一個安全的檢查,或許它不太舒服。比方說支氣管鏡檢查,很多病人認為它是很不舒服的檢查,但因為切片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仍要靠它來確定癌症轉移的情形。

鄭春鴻主任:本院十分重視多科整合,胸腔內科在照顧癌症病人的過程當中,是如何與其他科別做整合呢?

黃崇仁醫師:本院的醫療團隊分工很細。胸腔內科負責的是胸腔的診斷,而治療是在腫瘤內科完成。所以胸腔內科的角色主要是在診斷的部份,另外因為有很多病人都是老菸槍,或是一些慢性肺氣腫、慢性的咳嗽這些呼吸道問題,所以胸腔內科同時還身負一些呼吸道疾病的治療。另外是在加護病房的部份,當病人呼吸衰竭,或是突然之間的急重症情形,此時我們會把病人送入加護病房做積極的照護,這大部份是由心臟內科的醫師來做處理,此時候我們也都會參與這樣的照護,希望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在加護病房的病人通常需要使用呼吸器。而呼吸器的使用,事實上是一門複雜的學問。當一個病人不能自行呼吸,需要呼吸器幫忙的時候,我們要協助調整呼吸器,若病人有休克的情形時,需要大量靜脈輸液,使用升壓劑維持病人的血壓。

燃起幸福家庭的燈號

我趁機瞄了一眼剛剛才被切除下來、將送往病理科的肝腫瘤檢體。這個令B、C型肝炎高危險群心生畏懼,進而陷入絕境的乳白色腫瘤,明明長大後就不受控制,會像脫掉舊衣服一樣蛻去舊殼,但現在卻偽裝得,像是要與提供吃住的宿主生生世世共存亡的乖巧模樣。

手術房中外科醫療團隊強調團隊合作默契

文/康淑娌

 手術刀從陳先生(化名)肚皮劃開的剎那,柔軟的金黃色脂肪層從切口露出。身著手術衣、腳蹬開刀房專用鞋的楊博勝醫師,拿著電燒刀繼續往白色筋膜和肌肉層深入切割,迅速竄出的深紅色鮮血被醫師用電燒刀燒灼止住,冒著泡泡的血液瞬間被燒成焦炭顏色的小顆粒。一旁的護士備妥針線待用,麻醉醫師則緊盯著病人的血壓。

肝臟 分離了出來

 和信醫院外科團隊用懸吊拉←牽開肋弓,動作熟練地分離結締組織……,肝臟就在這些外科醫師們紮實又本能的技術中被分離出來。
 「陳先生是B型肝炎帶原者,因慢性肝炎經年累月持續破壞肝臟組織而逐漸纖維化,並經由再生而形成肝硬化。」楊博勝醫師對著映入眼簾的肝硬化組織適時機會教學,同時雙手深入病人腹腔內,小心翼翼地翻動肝臟並充分露出切除位置的視野。
 「超音波!」楊醫師向護理人員示意,護理人員將超音波機器往前推。

一顆腫瘤 兩公分

 「術前除了肝功能檢查、甲型胎兒蛋白和超音波外,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確認位於肝葉間的影像是一顆兩公分的腫瘤。」楊醫師說明術前的鑑別診斷。手裡握著超音波探頭,眼睛則盯著螢幕及看片箱仔細比對。
 「陳先生是肝癌高危險群家族,他叔叔去年死於肝癌、哥哥上個月也因肝癌過世。陳先生沒有特別症狀,在哥哥去世後做超音波篩檢時才發現腫瘤。」楊醫師用心瞭解病人。
 「對肝癌病人而言,盡力舒緩他內心極度恐懼死亡掩至的憂慮,是我的責任。」醫療問題常常超越了科學範圍,醫師對病人的瞭解遠比任何技術都有用。
 在超音波指引下,順利找到位於肝臟右葉的腫瘤,迅速決定手術切除的範圍,醫師群熟練地縫紮表淺肝組織並結紮阻斷血管,以達到止血及減少出血的目的。
 「陳先生雖是B肝帶原者,卻仍有長達廿年的抽菸喝酒習慣。開刀前的肝功能檢查,包括總膽紅素、白蛋白及藥物被肝臟排出之速率的檢驗等資料,都顯示病人適合手術治療。」術前評估嚴謹是病人的保障,但醫師也常無奈,病人放任自己,讓癌症悄悄地威脅著自己的生命。

超音波抽吸 上場

 握著超音波手術抽吸器,利用超音波震碎肝實質組織並抽吸,只留下血管及膽管快速地結紮。楊醫師說:「肝臟血管豐富,手術風險相對較大,外科強調團隊合作默契。」兩位住院醫師則不停地幫忙切斷、止血等工作。
 「血壓120/90毫米汞柱。」麻醉醫師提醒著。
 「現在外科器械進步了,出血量降低,手術中大部分都無需輸血,且視野清晰也不會血肉糢糊。」其實麻醉技術進步及外科醫療團隊完整的前瞻能力,正是病人救命的幕後英雄。
 「總之,縮短開刀時間、減少出血,避免肝臟手術時發生缺血性障礙特別重要。」外科醫師著重病人安全。
 手術接近尾聲,肝腫瘤及周圍組織已被順利取出,醫師們正緊密地進行縫合,並仔細與護士清點及核對使用過的紗布數量與器械。

乳白色腫瘤 是它!

 我趁機瞄了一眼剛剛才被切除下來、將送往病理科的肝腫瘤檢體。這個令B、C型肝炎高危險群心生畏懼,進而陷入絕境的乳白色腫瘤,明明長大後就不受控制,會像脫掉舊衣服一樣蛻去舊殼,但現在卻偽裝得,像是要與提供吃住的宿主生生世世共存亡的乖巧模樣。

幸好是第一期肝癌

 「陳先生是小於兩公分、且無血管侵犯及淋巴轉移的第一期肝癌,五年存活率約75%;第二期約30%;第三期加上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只剩約10%左右。」楊博勝醫師再三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還是有相當好的結果。陳先生在和信醫院所做的手術,無疑又為他的家庭燃起幸福的燈號。

聰明栓塞!餓死腫瘤!

我們身體血管會把營養與氧帶來帶去,以供應全身器官的需求。大部份的惡性癌,有不正常的、肥大的血管供輸而大量吸取身體內的養分來加速成長。栓塞的原理簡單地說,利用「超選擇性」導管術,各種栓塞劑可以直接打進腫瘤來切斷其血管供輸而得到腫瘤壞死的療效,簡單的說,把血管塞掉腫瘤就會餓死。

訪莊伯祥副院長談栓塞化療法

整理/記錄:鄭春鴻(文教暨公共事務部主任)


鄭春鴻主任(文教暨公共事務部):在和信醫院,很多病人都知道莊教授是做「栓塞」的專家。請您簡單介紹您的專長。

莊伯祥教授(副院長):我的本行是放射診斷科醫師,我的次專科使血管攝影學,介入性醫學是從血管攝影學發展出來的最新次專科。介入性醫學,在技術上及新工具的發明上還在突飛猛進之中,各種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時時在進步,介入性醫學方法能使用的病例不但可以讓病人省掉大手術,而且省時省錢又減少副作用。

「栓塞」的原理功能如何?

鄭春鴻主任:「栓塞」這兩個字,已經經常出現在病人交談上。請問什麼「栓塞」?請簡單地敘述它的原理功能如何?

莊伯祥教授:我們身體血管會把營養帶來帶去,以供應全身器官的需求。大部份的惡性癌常有肥大的血管供輸而大量吸取身體內的養分來加速成長。栓塞的原理簡單地說就是利用「超選擇性」導管術,把各種栓塞劑直接打進腫瘤來切斷其血管供輸而得到腫瘤壞死的療效,簡單的說,把血管塞掉腫瘤就會餓死。

栓塞技術可以做哪些治療?

鄭春鴻主任:栓塞技術都用在腫瘤的治療嗎?除了腫瘤之外,還有沒有用在哪方面的治療?

莊伯祥教授:栓塞最早期運用在各種的內臟出血的治療,比如胃潰瘍出血。以前我在醫學生時代,病人因上消化道大出血來急診室,沒辦法有效地止血,輸血又趕不上流出的血快的時候,當時的外科醫師,只好馬上把病人送進開刀房,把胃切掉。有時候是切掉大半,有時要全部切掉,才能止血。那時候是完全沒有技術可以用血管攝影來診斷哪裡出血,也沒有胃鏡可以觀察,更談不上用栓塞來止血。
 我從醫學院畢業以後進入放射診斷科,五年後就進入血管攝影的研究領域。當時我們的研究工作專注於如何精確地診斷出血的地方,藉以幫助臨床醫師了解情況,而讓他們不一定馬上就決定要把胃全部切掉。當血管導管操作的技術高明之後,就可以診斷出血點在那裏,如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等。我們先利用動物試驗,再進一步就是研究如何利用不同的栓塞劑,把血管塞住止血,而不傷害器官本身。
 經過大量的動物實驗,我們慢慢知道,什麼地方出血應找哪一條血管攝影,找到出血點之後,進一步就可以把它塞住,就可以止血了,不要開刀也可以止血。這是血管攝影術從用來做診斷的基本用途,邁進到治療用途的第一步。一開始就用在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止血上。「介入性醫學」一詞是十幾年後,才由後人加上去的。
 長期膽固醇過高、吸煙及糖尿病等,都會導致各種血管的狹窄和阻塞,比如冠狀動脈狹窄、腦動脈狹窄等。另外四肢的血管狹窄,血液無法循環至此,病人走路就會痛。早期,這些毛病都需要開刀,而開刀之前,就需要先進行血管攝影,外科醫生才根據血管狹窄部位,進行手術。
 又如病人因為車禍,造成內臟大量出血,血管攝影可以拍攝出全身的大小動脈,確定血管是否破裂,以及其破裂的部位,外科醫生才據此動手術。
 腦中風、腦出血,糖尿病及心臟病人病人,也常常因為小血管阻塞,造成各種大小病變,也都必須靠血管攝影,先做正確的診斷或找出來出血點,才做外科手術。
 栓塞技術用於腫瘤的治療是後來才發展出來,它可以應用在肝癌、腎癌及骨轉移癌等。在非癌症病人身上,如有胃腸大出血或動脈瘤,栓塞方法也可使用來治療而省去開刀。

血管攝影和栓塞由哪一科醫師來執行?

鄭春鴻主任:栓塞是哪一科的醫師來做?外科醫生會做栓塞治療嗎?

莊伯祥教授:只有放射科醫師才會接受血管攝影術訓練,而精通把導管放置到全身血管,所謂「超選擇性導管放置術」的醫師,才能做栓塞。外科醫師應該不做栓塞的,只有放射科醫師才做的。
 放射科醫師各種次專科的一個就是血管攝影,血管攝影早期是用來幫助外科醫師,讓他們開刀以前先看看動脈在什麼地方狹窄?有哪一段被阻塞住了?他們要從什麼地方接血管到哪裏,這都得先靠我們用血管攝影,讓他們把血管的影像看得很清楚,他們才可以做更精準的手術。
 血管攝影早期最重要的功能,仍然在協助外科醫師,讓他們在開刀前對病人的血管實況有更精確的了解。比如有一種高血壓的病人,他的高血壓可以是腫瘤引起的,是一種叫做嗜鉻性細胞瘤,只要開刀拿掉,高血壓就好了。當腎動脈有狹窄時,腎臟因缺血而分泌一種荷爾蒙也會導致高血壓,如果診斷出來是如此,以前可以用開刀放置一條引流血管(bypass graft)來解決。
 進行這個治療方法之前,要看到血管狹窄的地方,外科醫師開刀進去,他們用一條血管或人工血管從動脈接到狹窄處的後端,就等於是重新建一條通路,這樣把血管狹窄的地方解決了,病人的高血壓就會控制下來。

肝癌栓塞治療的發展

鄭春鴻主任:我們醫院是癌症醫院,肝癌做栓塞的人特別多,請細談肝癌栓塞治療。包括肝癌栓塞治療原理。肝裏面有一個腫瘤,您是怎樣子去塞住血管,成功的話會造成怎麼樣的結果?那個腫瘤就會慢慢凋萎嗎?

莊伯祥教授:以前肝癌靠外科治療把腫瘤切除,其實肝癌在診斷以後,現在都發現大概都不能切除了,這是殘酷的現實。早期的肝癌開刀並沒有嚴格的病人選擇,開了刀以後復發率有多大有多高,也沒有人去深究。
 後來,對肝癌開刀限制才逐漸成熟。腫瘤分布如何?數目幾個?並且要肝功能很好才適合開刀。用這樣嚴格的規則對病人開刀,對病人才有幫助,這是世界各地的外科醫師根據長期追蹤他們的病人的結果而歸納出來的共識。
 用現在嚴格的標準來衡量,在肝臟的腫瘤診斷以後,差不多最多有20%可以開刀治療,其餘80%大概都不適合開刀,大部份都是太晚了,腫瘤太多了,不適合開刀了。不適合開刀的病人就只能做化療,但是化療效果並不理想,從靜脈打化療藥進去體內,到了肝腫瘤部位,效果總是非常少,病人還是勉強用這個方法。
 後來才慢慢有研究出別的方法。我們從歷史的研究上看,為什麼會找到用栓塞的方法來治療肝癌,其實不是一天就發展出來的,這是全世界的癌症中心努力研究的成果。

血管導管術直接注射化療進去腫瘤

 診斷出肝癌,如果能夠開刀把腫瘤拿掉是最好,但因為肝腫瘤常常是多發性的,所以切除後復發很快,外科只能拿掉看得到的,看不到小細胞階段的還很多,只要小細胞在那裏復發就很快,所以切除的效果其實並不如預期那樣好;而化療是將藥物經過靜脈打進去,全身循環了以後到肝臟的時候,濃度已經減少很多了,所以殺死肝腫瘤的效果並不很大,而它的副作用卻可以讓病人全身虛弱。
 很多治癌的藥物,濃度越高療效越好。同樣劑量的抗癌藥物如使用血管導管術而直接注射進去腫瘤會增加療效。這個方法,目前可以使用在肝癌、骨癌,及骨盤的各種腫瘤。
 我在國外研究肝腫瘤的時候,原發性的肝癌並不那麼多,最多的是轉移性的肝癌,尤其大腸癌移轉過去的最多。我利用導管放到肝動脈去攝影,有時候可以把小的腫瘤看得很清楚,這是以前超音波、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都還沒有很發達的時候,看不清楚就以血管攝影來診斷肝腫瘤,後來我想到如果把藥從這個導管直接打進去的話,它的效果就比靜脈打進去會增加幾十倍或百倍,藥效就好多了,而全身性的副作用也減少很多,這是第一步。
 根據這個研究,我治療過很多轉移的肝腫瘤,發覺打藥了以後,肝動脈會受傷而逐漸消失,因為化療藥可以破壞腫瘤血管,而導致腫瘤細壞死,因為血管變小變少的話,肝腫瘤會死去,因此才開始研究如果可以把肝動脈塞掉,腫瘤也會死掉,也就是不打藥,而光是把肝動脈塞起來。最後的階段,我們把藥跟栓塞劑混在一起打進去,就是化療加栓塞,效果就更好了,這是一步一步慢慢研究出來的。

栓塞要花很大的精神

鄭春鴻主任:如您所說,肝血管的功能是那麼複雜,栓塞如果塞錯位置,有危險性嗎?另外,現代醫學真的是把肝的血管狀況都搞清楚了嗎?

莊伯祥教授:肝動脈和門靜脈的關係是很重要的,肝動脈可以塞的原因其實主要是有門靜脈的存在,其實正常的肝細胞,肝動脈供應25%的血流而已,而門靜脈則供應約70%血流,正常的人是這樣。有肝硬化的人,動脈進去的血流就愈來愈多,門靜脈進去的血流愈來愈少。當病人肝硬化愈來愈厲害的時候,壓力一增高,門靜脈就不能回血,就會產生靜脈瘤,而引起食道出血。至於肝腫瘤恰好相反,肝腫瘤的血流可以說將近100%來自肝動脈,因此,如果我們把肝動脈塞住的話,肝腫瘤會壞死得很厲害。至於病人正常非腫瘤部位的肝,只減少20-30%的血流,其他70-80%是由門靜脈來繼續供應,所以正常肝的部分不會壞死,就靠這樣的關係的理解,栓塞才得以奏效。
 肝動脈其實不只是到肝,還有其他小分支,供應胃、十二指腸、膽囊及胰臟等消化器官。所以做栓塞要儘量避免栓塞到這些肝外的器官,這是不容易做到的,若要完全避免,就得要在血管攝影上看得很清楚,還有技術上要做得很好,要打導管放得很深,但是肝臟裏面進去又分了很多很多分支,所以如果進去太細太遠的地方,雖然塞到大部分的腫瘤,但是其他小部分,有時候就遺漏掉了,這是非常複雜非常不簡單的醫學技術。這是第二個困難的之處,並非一放到肝動脈,隨便打一打就好了,所以我們做栓塞要花很大的精神,醫師的經驗,以及用心的程度,都影響栓塞的品質,要做得很仔細、很好是不容易。
 簡單地說,肝腫瘤的栓塞要塞得越徹底越好,但也要避免四周的其他器官受傷害。(

栓塞治療要花很大的精神

肝血管的功能是那麼複雜,栓塞如果塞錯位置,有危險性嗎?另外,現代醫學真的是把肝的血管狀況都搞清楚了嗎?

整理/記錄:鄭春鴻(文教暨公共事務部主任)

肝癌栓塞治療的發展

鄭春鴻主任:我們醫院是癌症醫院,肝癌做栓塞的人特別多,請細談肝癌栓塞治療。包括肝癌栓塞治療原理。肝裏面有一個腫瘤,您是怎樣子去塞住血管,成功的話會造成怎麼樣的結果?那個腫瘤就會慢慢凋萎嗎?

莊伯祥教授:以前肝癌靠外科治療把腫瘤切除,其實肝癌在診斷以後,現在都發現大概都不能切除了,這是殘酷的現實。早期的肝癌開刀並沒有嚴格的病人選擇,開了刀以後復發率有多大有多高,也沒有人去深究。
 後來,對肝癌開刀限制才逐漸成熟。腫瘤分布如何?數目幾個?並且要肝功能很好才適合開刀。用這樣嚴格的規則對病人開刀,對病人才有幫助,這是世界各地的外科醫師根據長期追蹤他們的病人的結果而歸納出來的共識。
 用現在嚴格的標準來衡量,在肝臟的腫瘤診斷以後,差不多最多有20%可以開刀治療,其餘80%大概都不適合開刀,大部份都是太晚了,腫瘤太多了,不適合開刀了。不適合開刀的病人就只能做化療,但是化療效果並不理想,從靜脈打化療藥進去體內,到了肝腫瘤部位,效果總是非常少,病人還是勉強用這個方法。
 後來才慢慢有研究出別的方法。我們從歷史的研究上看,為什麼會找到用栓塞的方法來治療肝癌,其實不是一天就發展出來的,這是全世界的癌症中心努力研究的成果。

血管導管術直接注射化療進去腫瘤

 診斷出肝癌,如果能夠開刀把腫瘤拿掉是最好,但因為肝腫瘤常常是多發性的,所以切除後復發很快,外科只能拿掉看得到的,看不到小細胞階段的還很多,只要小細胞在那裏復發就很快,所以切除的效果其實並不如預期那樣好;而化療是將藥物經過靜脈打進去,全身循環了以後到肝臟的時候,濃度已經減少很多了,所以殺死肝腫瘤的效果並不很大,而它的副作用卻可以讓病人全身虛弱。
 很多治癌的藥物,濃度越高療效越好。同樣劑量的抗癌藥物如使用血管導管術而直接注射進去腫瘤會增加療效。這個方法,目前可以使用在肝癌、骨癌,及骨盤的各種腫瘤。
 我在國外研究肝腫瘤的時候,原發性的肝癌並不那麼多,最多的是轉移性的肝癌,尤其大腸癌移轉過去的最多。我利用導管放到肝動脈去攝影,有時候可以把小的腫瘤看得很清楚,這是以前超音波、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都還沒有很發達的時候,看不清楚就以血管攝影來診斷肝腫瘤,後來我想到如果把藥從這個導管直接打進去的話,它的效果就比靜脈打進去會增加幾十倍或百倍,藥效就好多了,而全身性的副作用也減少很多,這是第一步。
 根據這個研究,我治療過很多轉移的肝腫瘤,發覺打藥了以後,肝動脈會受傷而逐漸消失,因為化療藥可以破壞腫瘤血管,而導致腫瘤細壞死,因為血管變小變少的話,肝腫瘤會死去,因此才開始研究如果可以把肝動脈塞掉,腫瘤也會死掉,也就是不打藥,而光是把肝動脈塞起來。最後的階段,我們把藥跟栓塞劑混在一起打進去,就是化療加栓塞,效果就更好了,這是一步一步慢慢研究出來的。

栓塞要花很大的精神

鄭春鴻主任:如您所說,肝血管的功能是那麼複雜,栓塞如果塞錯位置,有危險性嗎?另外,現代醫學真的是把肝的血管狀況都搞清楚了嗎?

莊伯祥教授:肝動脈和門靜脈的關係是很重要的,肝動脈可以塞的原因其實主要是有門靜脈的存在,其實正常的肝細胞,肝動脈供應25%的血流而已,而門靜脈則供應約70%血流,正常的人是這樣。有肝硬化的人,動脈進去的血流就愈來愈多,門靜脈進去的血流愈來愈少。當病人肝硬化愈來愈厲害的時候,壓力一增高,門靜脈就不能回血,就會產生靜脈瘤,而引起食道出血。至於肝腫瘤恰好相反,肝腫瘤的血流可以說將近100%來自肝動脈,因此,如果我們把肝動脈塞住的話,肝腫瘤會壞死得很厲害。至於病人正常非腫瘤部位的肝,只減少20-30%的血流,其他70-80%是由門靜脈來繼續供應,所以正常肝的部分不會壞死,就靠這樣的關係的理解,栓塞才得以奏效。
 肝動脈其實不只是到肝,還有其他小分支,供應胃、十二指腸、膽囊及胰臟等消化器官。所以做栓塞要儘量避免栓塞到這些肝外的器官,這是不容易做到的,若要完全避免,就得要在血管攝影上看得很清楚,還有技術上要做得很好,要打導管放得很深,但是肝臟裏面進去又分了很多很多分支,所以如果進去太細太遠的地方,雖然塞到大部分的腫瘤,但是其他小部分,有時候就遺漏掉了,這是非常複雜非常不簡單的醫學技術。這是第二個困難的之處,並非一放到肝動脈,隨便打一打就好了,所以我們做栓塞要花很大的精神,醫師的經驗,以及用心的程度,都影響栓塞的品質,要做得很仔細、很好是不容易。
 簡單地說,肝腫瘤的栓塞要塞得越徹底越好,但也要避免四周的其他器官受傷害。

PET-CT在肺癌的應用

對肺癌病人而言,PET-CT可以正確的提供肺癌的診斷、分期及療效評估,並協助臨床醫師更有效率的擬定病人的治療方針。

文 / 李佩瑛醫師 (核子醫學科)

一、前言

 根據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國人十大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居冠。而肺癌又為十大癌症首位,死亡人數百分比高達19.8%。其中,男性因肝癌死亡最多,肺癌排名第二,女性則以肺癌死亡最多。
胸部X光檢查是診斷肺癌的基本項目,因此方法簡便、價格便宜、過程也不會讓病人受苦。當胸部x光發現有肺癌可能性時,病人進一步就須加做其他更精密的檢查,如痰液細胞學檢查、支氣管鏡檢查等,以取得組織做病理切片,確定是否罹癌。此外,病人也要進行其他檢查來確定是否有轉移,這包括了斷層檢查、骨骼掃描檢查等。而最近發展的正子電腦斷層檢查(PET-CT)也可做為病灶偵測的一項重要工具。
 PET-CT是以正子掃描儀及電腦斷層掃描儀進行全身腫瘤偵測。它可以同時得到組織功能及器官解剖學的雙重影像資訊,對於腫瘤的偵測具有高準確度及高效率。PET-CT所使用的放射性藥劑是與葡萄糖結構類似的18F-FDG。一般而言,癌細胞的代謝比平常細胞更為旺盛,也需要更多能量及葡萄糖。PET-CT正是利用此特性,來偵測癌症的原發部位及是否有淋巴或其他器官的轉移。
 目前,PET-CT主要被應用於肺癌、食道癌、淋巴癌、頭頸癌、乳癌、大腸癌、皮膚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及其他腫瘤的診斷、分期評估等。
二、PET-CT在肺癌的臨床應用

肺癌的診斷
 PET-CT可用於偵測肺癌,以及用於分辨腫瘤為良性或惡性。若以正子檢查時測得之SUV >2.5為惡性作為分界點,PET-CT的敏感度大約為95-98%,特異度為69-81%,準確度為94%。然而,PET-CT仍有它的限制。其偵測能力將受到腫瘤大小、腫瘤細胞的病理型態、以及發炎病變(如肺結核)等影響。例如,如果肺癌細胞型態是屬於肺支氣管肺泡性肺癌(Bronchioalveolar carcinoma),其敏感度便會大打折扣。

肺癌的分期
 一旦診斷為癌症,接著最重要的就是癌症的分期評估,醫師方能給予病人最適合的治療方針。早期肺癌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手術優先。而晚期肺癌則是使用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兩者合併使用。傳統上,我們最常使用的評估工具包含胸部X光、電腦斷層掃描、骨骼掃描等。然而,這些檢查的準確率都有限。PET-CT可以同時評估腫瘤部位,以及精準的偵測出淋巴結是否有被侵犯,以及遠端是否有轉移。如此一來,不但縮短病人評估所需時間,也避免了病人在檢查過程中的不適。研究報告顯示,PET-CT對於縱膈淋巴結的診斷敏感度大約為70-85%,高於電腦斷層的65-75%。更重要的是,大約有30%的病人因PET-CT檢查結果改變了臨床的期別,也因而改變了治療方向。

療效的評估
 對病人而言,治療後愈早知道療效愈好。若治療效果不彰,臨床醫師便可以及早放棄原本的治療,而改用第二線用藥。傳統上,我們會利用電腦斷層來評估療效。這主要是靠治療前後腫瘤大小或體積的改變來作為評估。然而,腫瘤於治療後所表現的變化需要數週,甚至數月才能顯示出來。此外,治療之後,組織所發生的水腫以及疤痕組織也會影響影像的判讀。由於18F-FDG只聚積在活的組織,不會聚積在壞死或纖維化的組織。所以,我們可以藉由組織是否攝取18F-FDG來推測腫瘤細胞是否仍活著。對於那些有效的治療,我們便可以繼續使用同樣的治療;對於那些無效的治療,則需要停止、加強或改變治療。
然而,因受到治療後所產生的炎性反應影響,利用PET-CT進行治療後的評估,對於縱膈淋巴結診斷之敏感度及特異度都稍遜於未治療前。不過整體而言,PET-CT之診斷能力仍是優於斷層檢查。

三、結語

 對肺癌病人而言,PET-CT可以正確的提供肺癌的診斷、分期及療效評估,並協助臨床醫師更有效率的擬定病人的治療方針。

本院「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獲內視鏡手術世界大會肯定

文 / 林忠葦醫師 (一般外科)

  在本院的支持下,我參與第十二屆內視鏡手術世界大會 (12th World Congress of Endoscopic Surgery),並且發表本院「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的成果。全程收獲真的很多。
  本院在腹腔鏡肝臟切除方面的成績,經過兩年來的努力,今年獲選以壁報發表(accepted post presentation),題目是:「以腹腔鏡肝切除治療肝癌合併肝硬化」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的現況,除了幾個很有名的醫生,大多數的都跟我們差不多,仍然處於剛起步的階段,我們起步的時間更晚(很多醫院從2005年甚至更早就開始做了)。不過,我們選擇病人的標準很嚴謹,我們還沒有開始做肝轉移(liver metastases)的stage surgery,我們的併發症發生率(complication rate)很低,雖然本院從2008年5月完成第一例至今,只完成25例,但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我們的成績一點都不遜色,所以仍能獲選為海報發表。
  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希望能開始與大腸直腸科合作,開始做「結腸直腸癌肝轉移」(colon-rectal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的手術,另外就是希望能開始做更大範圍的肝切除。
  大會的第一天就是重頭戲,早上是「微創手術與癌症論壇」(Cancer Endocrine/Solid Organ),下午是「微創手術與胃腸道癌」(Gastrointestinal Cancer),本院蔡紫蓉醫師預計要去進修的兩位醫師: Dr. Andrew Gumbs以及Prof. Brice Gayet剛好都應邀演講,題目分別是「腹腔鏡胰臟切除術」(Laparoscopic pancreatic resection)以及「腹腔鏡切除肝臟轉移」(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hepatic metastases)。演講會後,我去打了招呼,在會場聊了一下,兩位醫師都很歡迎蔡醫師的即將到訪,交換了名片並且留了聯絡方式,希望將來我也能有機會去向他們學習。
  下午,主要就是討論「胃癌的腹腔鏡胃切除術」(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for early and advanced gastric cancer)。韓國首爾大學的Prof. Han-Kwang Yang發表了一年400例腹腔鏡胃切除的經驗,是很驚人的數字,另外,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Dr. Vivian Strong發表美國在腹腔鏡胃切除的經驗,目前約100例,跟日本及韓國當然不能比,但已經是美國經驗最多的醫院,對於T1/T2的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腹腔鏡手術已經是標準手術(standard operation),對於二期或三期胃癌,以日本及韓國為首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也已經在進行,相信不久的將來,腹腔鏡胃切除手術的應用將會更廣泛。
  本院自2008年7月完成第一例純腹腔鏡胃切除併淋巴清除術至今,已經成功完成30例純腹腔鏡胃切除手術,用以治療早期胃癌,所有的病人都恢復良好,只留下一個兩公分的傷口,恢復更快。
  傍晚是Exhibition Hall的開幕,微創手術的特點是,科技日新月異,幾乎每隔幾個月,就會有新的器械出現,當然不是說新的就一定好,也不是要一味的追求新的東西,但如何正確的使用器械,並導入更好的器械來幫助手術的進行,是微創手術發展很重要的一面,這次大會的展場,規模之大,好像世貿的電腦展或是汽車展一樣,所有最update的東西都可以在這裡看到,很感謝醫院在這方面對微創手術的支持,本院的器械還蠻齊全的,讓我們可以更放心的為病人手術。
  傍晚,我忽然接到Dr. Andrew Gumbs的電話,他邀請我晚上一起吃飯,我有點受寵若驚,到了餐廳才發現,他邀請的幾乎個個都是大人物: Prof. Brice Gayet、Prof. HK Yang、Dr. Vivian Strong,晚餐進行的很愉快,也聊了很多,從目前的工作、手術及研究的現況、家庭等等,像老朋友一樣的聊了整晚,有這樣的機會真的很難得,也留下了難得的合照。
  第二天,有一個單元是手術之併發症實例(video complication),微創手術的特點就是所有的手術過程都會錄影,可以看到實際的手術過程中,發生併發症(complication)的情形,如何處理以及如何避免,這樣的單元非常有意義。日本岩手醫科大學的Prof. Ko Wakabayashi也參與了這個單元,他目前在腹腔鏡切肝有180例的經驗,是日本最有經驗的,也是目前日本唯一被厚生省認可可以進行肝移植捐肝者之腹腔鏡肝切除術(laparoscopic donor hepatectomy)的醫生,我在會場跟他聊了一陣子,他非常歡迎將來我們如果有機會可以去日本看看。
接下來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仔細看了相關的海報發表,在腹腔鏡肝切除的部份,這次有11篇,就如我前面說的,我們雖然起步較晚,病例數較少,但我們的成績一點都不遜色,除了了解其他國家目前做到什麼程度之外,也看看別人是如何設計研究以及統計數據,對於我們未來的論文發表,也很有幫助。
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海報,是UPMC(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發表的,大家都開玩笑說,微創手術跟打電動一樣,電動打越好的,微創手術可以開的越好,這個study就是在研究打電動跟學習微創手術究竟有沒有關係 (Whether or not playing Wii can improve laparoscopic surgery performance)。把學生隨機分成三組,一組control,一組每週玩一小時Wii,一組每週玩兩小時Wii,兩週後所有的學生進行laparoscopic simulator surgical skill test,研究發現,有玩Wii的學生,在simulator test表現的比較好,而玩Wii分數越高的學生,simulator test表現的也越好。   第三天,我去看了機器人手術系統論壇(robotic surgical system forum),去年參訪Yonsei University時,就已經聽說da Vinci要出新款,沒想到今年又再推出更新款(da Vinci Si HD),operator操作的控制台(console)更小更不佔空間,加上新的3D full HD顯示螢幕,連其他的助手都可以看到3D畫面。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的Prof. Pier Guilianotti有一場演說和示範,他是最早以手術機械臂做肝臟肝臟切除(robotic hepatectomy)的人,也是目前經驗最多的醫生(90例),在肝,胰,膽道手術(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手術機械臂系統(surgical robot)確實有很多優點是普通腹腔鏡做不到的,比如肝門淋巴結清掃術(hilar LN dissection),膽管重建和吻合(bile duct reconstruction and anastomosis),胰-胃腸吻合術(pancreato-GI anastomosis)等等。希望不久的將來,本院也能建置手術機械臂系統,以造福更多病人。
  這次會中見到幾位大老級有名的醫生,交換了手術方面的經驗及聯絡方式,這樣的機會非常難得,看到了目前全世界在一般外科領域微創手術發展的現況,更讓我們知道本院未來應該要如何計畫,要向誰學習。

台灣肝炎鼻祖 — 宋瑞樓傳

<醫者之路>這本書是宋瑞樓教授的傳記。宋教授是我們台大醫學院學生心目中最景仰的老師之一,作者廖雪芳女士居然能夠如此生動地把宋教授早年養成過程、家庭生活,以及而後發展的嚴謹治學態度,包括教學、服務、研究等等都寫在這裡,實在十分難得。以宋瑞樓教授如此謙虛的長者,廖女士要蒐集到如此詳盡的資料,一定要經過旁敲側擊,加上拜訪很多很多宋教授當年的同學、學生、家人,才有辦法獲得如此完整的資料,而讓醫療人員、學生以及社會人士能從這書中更瞭解這位長者,而生見賢思齊之心。

作 者:廖雪芳
出版公司:天下生活出版

取自當代醫學第二十九卷第十期每月一書專欄

作者:賴其萬教授

在廖女士筆下,我們可以獲知宋教授平常從不提起的早年成長過程。宋教授的先父宋燕貽醫師是台北醫學校的畢業生,早年在竹東地區開業,宋教授回想他父親如何親切的對待病人,有時自知能力有限而轉診,還親自將病人送到台大醫院,而藉這機會從母校的優秀人才以及先進設備獲得醫學新知。宋教授說他親眼看過父親除了內科以外,眼科、耳鼻喉科也會,還會處理外傷、骨折、膿包、難產,真的是一位照顧病人的全科醫師,而感慨地說「真不知道他們那一代為什麼這麼能幹,簡直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他回憶當年他父親不慎墜樓逝世,棺木從家中出發到墓地,途中在竹東市內繞行,他看到了沿路許多人都在門口行禮致意,甚至在路上祭拜,他說他心裡非常感動,他早就知道父親非常受人尊敬,但沒想到會到這種地步。這種回憶讓人深深感到醫病關係可以是這麼溫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他述說自己的求學過程,如何碰到幾位恩師,引用啟發式的教學,在高等學校那幾年促成他能廣泛的閱讀、思考,而訓練他獨立判斷的能力。書中對他在學中的學習過程以及做人態度上也有相當多的著墨,譬如說宋教授很客氣謙稱自己記憶力不如別人,結果他就發明了一種關連法補強,不透過硬記,而善用聯想。宋教授十分注重觀察本土醫學,從病人來找他的研究題目,同時他深深感到「看病最重要是問診」,他認為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的身教,他說:「老師對病人的作法就是學生最深刻的榜樣,也是最好的醫學倫理。」。
書中有不少宋教授發人深省的話,譬如說他很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做自己愛做、能做,全力投入,做到最深、最徹底。」。他也說「每個人先天都不同,…..也不必相互比較,社會上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即使是工友,只要能夠敬業,就一樣值得尊敬…..」。他在書中也提過,某個實驗室技術員,他們都尊稱他為「周教授」,有了他在,實驗都有著落。宋教授這種尊重別人的態度也反映在他非常重視的團隊精神。他記得光復不久,台大醫院為爭取薪水發生一些爭辯時,有些醫師認為如果跟醫院爭取不成時,就乾脆離開醫院不管了。但宋教授雖然非常同情這些無給制的助理醫師,但他還是堅持要考慮大局,認為「如果在台灣處於醫療人員青黃不接時輕言放棄,那誰來培育醫生,研究醫學,提高高水準的醫療?制度上的不合理,當求改進之法,不應該影響到醫學教育、研究和醫療。」 台大醫院在他的影響下,病理科的葉曙教授,以及外科的林天佑教授,這些一時之選的醫界奇葩,都能同心協力加入肝病的研究,而創造出台灣肝病研究的奇蹟。宋教授更訓練出一個堅強的內科肝膽研究團隊,這充分的反映出宋教授的工作哲學,「單打獨鬥和病魔作戰是不行的,必須各專科醫師聯手出擊,並列出詳細的抗癌計畫,做整合性治療,才能控制疾病,進而獲得健康。」。
畢業後,宋教授剛好經歷到台灣光復與日據時代制度的改變,譬如說內科本來有第一、第二、第三內科,而後合併為一科,而後再陸陸續續地發展出許多新科系的成立,譬如說台大醫學院的「醫事技術系」,就是宋教授開創而擔任首任系主任,而後來宋教授到內科當主任時,又促成「復健科」的成立。住院醫師的制度是光復後成立,而宋教授就是主導教授之一,以後內科的次專科陸續發展,也是宋教授親自參與。宋教授描述他第一次赴美進修時,大可以留在芝加哥大學學習最艱深的消化學研究,但他在芝加哥大學半年後,他認為有些名大學擁有非常堅強的陣容,以及深入的研究,但卻沒有重視一般內科教育。他申請轉到杜克大學,因為他發現杜克大學的教學目標是以內科醫師為目標,而非次專科。他堅信如果內科醫師的養成培訓重點放在次專科的話,缺少醫療院所需要的人才,將無法勝任以家庭為照顧單位的綜合性、持續性的醫療工作,因而促成了台大醫院成立了「家庭醫學科」。
在美國期間,他觀察到「美國重視醫學教育,花了很多心血瞭解學生、引導學生,教育方法不斷評估和改進;日本學生則是自修較多,老師做給你看,學生跟隨就是了。」 宋教授對教學相當用心,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訓練學生思考,主要的是看學生不懂什麼,想辦法讓他瞭解,並不是指出錯誤,告訴他答案就好,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像老師一樣的思考」,這才是教學。宋教授主張「醫學生應該參與病人的照顧」,「醫學教育的成功在於第一、是否能誘發學生的興趣,第二、所學的知識有無應用的機會。」 宋教授也提起,醫學院的招生以目前升學方式進入醫學院,學生是否能適任醫生的工作,他亦有所質疑。「聯考明訂的學科分數決定是否能進入醫學院是非常不足的,不適合醫療工作的人不可能因為接受醫學教育後就能變成適合。」 他也對國內教育從小就是填鴨式教學,不啟發思考,不重觀察、應用、抓重點、表達和溝通,是醫學教育的一大困擾。
宋教授在專業方面的研究成就,發表許多重要醫學論文,得過許多獎,以及得到中央研究院的第一位臨床醫學背景的院士殊榮,都是學術界、社會人士眾口皆碑。他最主要的成功秘訣,是來自他的治學態度,他「發現問題,重視實驗」,從他早年對「肝功能」的研究發現,「日本人多胃潰瘍與台灣人多十二指腸潰瘍」的不同背景而進行各種實驗,以及「台灣人很多喝牛奶就會拉肚子」的現象做出很重要的發現。他利用內視鏡、胃檢車、腹腔鏡、超音波,以及肝癌的各種早期發現的方法,最後擴展到分子生物學的應用等等,宋教授始終都與世界同步,而且在某些方面也替台灣的本土醫學做出劃時代的發現與貢獻。
宋教授更難得的是他不只關心他的專業,他走出象牙塔將其應用,公諸於世,付諸實行,譬如他將肝功能檢查GOT、GPT納入台灣捐血者的篩選,而成功地減少了因輸血而得到肝炎的病例,以及他當年為推動肝炎疫苗時,因為社會有許多的不安,而全省走透透地開說明會。書中也提到他為了擔心疫苗可能引起的問題,晚上都不能睡好。在書中197頁有張插圖,背景是「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基金會關心您--寶貝心肝」的活動海報,看宋教授穿著和志工一樣的背心在台上演講,也可以看出宋教授對社會的投入。
最後透過這本書,我們也才瞭解宋教授的情感生活是蠻豐富的。大學時代他自己曾想過不想結婚,理由竟然是「一、不願生出可能受日本人欺負的日本人,二、是認為自己體弱多病,遺傳基因不好,不想傳給下一代。」 事實上宋教授有一個很美好的婚姻,師母非常賢慧,三個女兒都非常有成就。宋教授書中也提到,他們唯一的男兒童年時就不幸溺斃,這件事對他是很大的打擊,但當他在追述這意外事件時,他竟還念念不忘感恩「當發現小孩在池塘裡面溺斃時,仍抱到台大急診處,當時台大醫院院長高天成及外科郭宗波醫師,明知孩子已死,仍然全力急救,至今仍深深感念。」。書中也提到,他在「學術生涯四十四年」的文章裡說「參與研究的人都努力不懈,以醫院為家,沒有下班時間,也沒有週末,自己投入研究時,諸多事情都有勞女人,藉此機會向他們的妻子和家眷致敬。」,字裡行間充分流露出宋教授是如此性情中人,也難怪周圍的同事學生都與他一起共事樂此不疲。
最後我想宋教授如此用心的提拔後進,建構了一個台灣本土醫學肝病研究的堅強團隊,也產生了兩位肝病權威的院士--陳定信教授與廖運範教授。從陳定信院長的一句話裡面可以看出宋教授對學生的重要性,他說「宋教授就像森林中的巨人,森林裡像迷宮一樣,走在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此時,只有超出森林的巨人,才能看清楚彼方的出口,能夠指引出正確的方向。」。
四年前我結束國外醫學學術生涯回國,第一次在台灣醫學會裡看到宋教授,他把我拉到一旁所說的幾句話一直到現在仍然常在我心。宋教授當時說「台灣的醫療目前會走到這個地步,是我們醫學教育的問題,但是這些老師都是我教出來的學生,所以我應該切腹自殺。」。一年前我參加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團隊,每天早上七點半的全院晨會,宋教授聚精會神的認真態度以及充滿睿智的觀察分析,使我發現學生時代對宋教授的「畏」已不再使我避而遠之,相反地,對他的「敬」與日俱增,而常常請教他有關醫學教育的問題。我衷心地希望,宋教授能繼續他這種八十五歲仍有六十五歲的精神體力,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學習,而能在台灣的醫學教育上共同努力。我更希望沒有福氣在他身旁受教的人,也可以透過這本好書,分享他的智慧。謹以此「導讀」向各位醫界同仁、醫學生以及社會大眾誠摯地推薦這本好書。